新家园:从分蛋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对文化差异一词,人们并不陌生。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

笔者在国外留学期间,第一次体验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是由与西方同学一起参加生日晚会分蛋糕时引发的。

记得在我生日的当天晚上,来自欧洲国家的几个同学为我端来了极精美的生日蛋糕,我很兴奋,竟忘记周围的朋友都是外国人了,我一古脑儿凭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礼仪习惯(先考虑别人,后考虑自己),自然把蛋糕分成几块,每个朋友得一大块儿,最后只留给我自己一小块儿(我自以为,这种分法会让人们感到,我很大方,且好客),然而,出乎我意料,朋友们只是安静地吃着分给他们的大块蛋糕,并未发现他们很愉快,或者像中国人那样,很客气地推掉大块蛋糕,主动要求吃小块的,这令我感到有些别扭。

当轮上另一西方朋友过生日时,我才发现,她分蛋糕的方式与我截然不同。分蛋糕之前,她会问各位:“要大块还是小块?”出于中国式的客气,我要了一小块儿(其实心里想要大块儿),她果真尊重我的意见,切了象征性的一小块儿给我,这令我不太高兴,心里嘀咕:“真小气。”(因按中国人的思维及礼仪,朋友是因为客气才要小块的,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应违背客人的表面要求,强迫客人吃大块儿的,以显示主人的大方和对朋友的厚待)我观察到,因其他朋友各自要了一小块儿,结果有约二分之一的蛋糕留给了主人自己,她只吃了一小块儿,便把剩余的放进了冰箱,终因蛋糕久置变质。

事后我领悟到:西方人的思维及为人处事的方式较东方人简单,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可概括为“表里一致”、“话里无话”,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如:到主人家吃饭,若感觉饱了,就说“吃饱了”,没有饱,就说“不饱”。相比之下,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语言表达的意思较为复杂,常依场合而定,有时会出现“表里不一”、“话里有话”的现象,如:到主人家吃饭,即便感觉不饱,也要向主人说,自己饱了,以表示客气和减少主人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