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探讨:150万中国留学生出国不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赴海外留学总人数约264万,而归国的总人数仅为109万,近十年来,出国与归国的留学人员总数,都有超过10万的“逆差”;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与接收留学生人数,也存在四五万人以上最高近7万人的“逆差”。

两个人才“赤字”的背后说明了什么?为何有那么多已经学成的学子在国门外不归?

  不少人出国原本就有自己的“算盘”

记者采访了许多留学生,他们大都对国内的教育体制和育人模式颇有微词。出国留学可以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可以拥有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覆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留学后定居海外。

“我们这届学生总共350人,只有三分之一参加高考,其他都保送或出国。”上海外国语大学[微博]附属中学毕业生林思远说,他已经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录取,加入了中国留学生的行列。“一流学生出国,二流学生高考”,已成为大家较为认同的自我评价方式。

另一方面,优质的国内高校资源比较稀缺,水平相差不大的海外高校却“门槛”较低,许多国内尖子生被深深吸引。新东方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地区前任副总经理郝斌说,比如澳洲八大名校(类似于美国的常青藤学校),其中六所的录取分数相当于上海高考一本分数线,而这些学校的国际排名远远高于复旦、上海交大等沪上名校。

学生家长[微博]认为海外高校的招录方式更科学和人性化,能够深切感受到“被尊重”。“国内大学招考更多的是单项选择,而海外学校招生侧重双项选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学生家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最适合的学校。”留学生家长张吉红说。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不少不愿意回国的留学生是基于他们认为国外比国内条件和环境更好。

  停留是为了“寻觅”更好的答案

不少留学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是没有爱国热情和抱负,只是需要多时间来适应、学习、比较。首先,解答自己的困惑,坚定自己要走的路,然后,寻找到一种更有效的途径来回报祖国和人民。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目前在澳大利亚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国内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抓一大把,毕业后就回国就业,我没有优势。”祖籍浙江杭州的中国留学生陈启明说,在海外学技术专业的人,工作的最初几年会频繁跳槽,然后进入行业的核心企业就职,或者自主创业。“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国内没有创业的条件和激情,或许在海外的几年拼搏,可以寻找到答案。”

“大学四年时间是短暂的,不足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智慧与制度优劣。”毕业后在英国工作的留学人员王颖说,当初选择游学列国,就是想趁年轻多体验体验,毕业后恰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就很自然地留在了那里。“每个国家和城市都有独特的气质理念,塑造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王颖坦言,在国外接收到的国内信息,大多数是负面的。“为什么海外对中国存在着一种异样和偏见?我工作了以后才慢慢发现,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如何才能在迥异的文化之间架起沟通互信的桥梁?这也是许多留学人员在思考的问题。

在习惯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后,不少留学人员担心回国会遭遇“水土不服”。“比如人情世故、说话方式。”留学人员范洪敏说,更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技术领域比国内更先进,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充分地浸润、吸收,融会贯通后才能真正发挥“他山之石”的效果。“比如大数据研究,美国起步早,国内现在才开始关注。我们目前在美国从事的工作,将来肯定对国内的研究有帮助。”

  仍在等待更理性的归来“时机”

大部分受访留学人员表示,打开海外的交际圈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让外国人认同中国,更是一种智慧的角逐。出于私心,在很多工作领域,海外的福利待遇更好;出于人生规划的考虑,归国不能只凭满腔热情,否则很可能遭遇“报国无门”“待业在家”的窘境。一些留学人员表示,归国之路,仍需等待更理性的“时机”。

“国家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引进海外专家,有丰厚的待遇和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但这些毕竟只是留学人员中的极少部分。”在加拿大工作的中国留学生陈晓茹说,大部分国人可能只有“国内”“国外”两个概念,其实不同国家的留学境遇和情况是不同的。“比如加拿大,工作并不比国内好找,尤其是学商科。”陈晓茹说,但她还是暂时选择留在国外,因为觉得自己的留学学历在国内并没有优势,国内的就业创业市场也不并完善。

“我觉得很多人都在等一个回国发展的最好契机。”在西班牙工作的留学人员刘一鸣说,现在留学不是稀罕事,“海归”也不再是“金字招牌”。但真正在海外有所作为的人才,总是希望回来之后不用再跟同行业的人“抢饭碗”,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海外积累的阅历和经验。“否则,国内国外做同样的事情,国外拿的钱更多,肯定是不太愿意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