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出生的“国籍冲突”孩童 可以丝滑入户中国了

“国籍冲突”:在外国出生的孩童 可以丝滑入户中国了

最近,“国籍冲突”、“入户”等关键词引发海内外华人热议。

不少网友在XHS等社交媒体发帖称,“现在国籍冲突儿童鼓励上户口”、“现在的国籍冲突政策实在太好了”等,称给国籍冲突儿童上户口,不会给旅行证剪角,甚至还称政策已发生变化,并列出了非常详细的办证过程,让人无限期待。

现在国籍冲突儿童鼓励上户口

现在国籍冲突儿童鼓励上户口

最近,“国籍冲突”、“入户”等关键词引发海内外华人热议。

真相究竟如何?

国籍冲突人员可入户

现在的国籍冲突政策实在太好了

现在的国籍冲突政策实在太好了

咱先来了解一下何谓“国籍冲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五条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那么,问题来了,部分国家实施落地国籍政策,例如加拿大,所有在加拿大领土范围内出生的孩子都将自动拥有加拿大国籍。

简单来说,中国政府认为孩子是中国籍的,加拿大政府认为孩子是加籍的。根据两国的国籍法,这两个结论都是对的。

中国政府认为孩子是中国籍

中国政府认为孩子是中国籍

这样,国籍冲突产生了。那么,这不是意味着这在国外出生孩子具有“双重国籍”了吗?外籍孩子可以入户,代表了什么?

首先,需要重申的是,中国一向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入别国国籍,等同于自动放弃中国国籍。

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一直以来,中国向国籍冲突儿童颁发旅行证作为方便出行证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承认双重国籍!

对于这一点,在中国驻其他国家的领事馆上,也有明确的说明,即虽然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在国内外出生的事实上存在国籍冲突的人员,可向当地使领馆申请旅行证。

据中国领事服务网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是代替护照使用的国际旅行证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或者外交部委托的其他驻外机构颁发给以下人员:

  • 临时出国护照遗失、被盗抢、损毁、过期,而急于回国的中国公民;
  • 紧急情况下来不及申办护照的中国公民;
  • 未持有“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而需赴内地的中国籍港澳居民;
  • 未持有“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而需赴大陆的中国籍台湾居民;
  • 部分情况特殊的中国籍未成年人。

其次,国籍冲突的小孩可以用旅行证上户口。因为,中国政府认定孩子具有中国国籍,所以孩子在中国境内时与中国其他孩子没有任何不同。

入户手续办理过程

随着国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父母在国外生完宝宝后,还是会选择回国定居,让小孩接受中国教育,感受国内生活文化。当然,前提条件就是先给孩子办理落户。

国籍冲突的人员,可向当地使领馆申请旅行证

国籍冲突的人员,可向当地使领馆申请旅行证

那么,怎样办理入户手续呢?根据网友的亲身体验,总结如下:

入户手续

入户手续

  • 第一步:申请《办理户口通知》,线上线下都可以办理。首先,需要进入当地公安局的公众号或官网,点击政务服务-出入境业务-国外出生儿童申请《办理户口通知》,按指引填写、上传相关资料。完成后,等待审核,一旦收到审核成功的通知,需要带上原始材料到公安局核查,一切顺利就可以领取该通知。这过程大概用时两天。
  • 第二步,携带《办理户口通知》,预约拟入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者户证办证中心办理入户手续。
《办理户口通知》

《办理户口通知》

户证办证中心办理入户手续

户证办证中心办理入户手续

值得注意的是,有网友提示,领取《办理户口通知》时,一定要带上所有“经过三级认证”的出生证明、结婚资料、永久居民证件或者是签证。

三级认证是指需由中国驻外使领馆认证,材料经使领馆认证属实。

还有网友提醒,千万别擅自主张给孩子“倒时差”。

这位网友表示,因为孩子在美国出生时的时间是晚上,按照国内的时差,已经是第二天的早晨,于是家人在回国上户口时候选择了用国内时间登记出生时间。

这就变成了美国出生纸上和中国上户口时的生日日期不一样。这个需要证明我是我的问题,困扰了这位网友很久,所以他提醒大家,千万别擅自主张修改出生时间,一切都要与出生证明上的时间一致。

一次性出入境通行证

一次性出入境通行证

还需注意的是,各地区的实际不同,办理的手续程序与用时或不一样,具体以当地的要求为准。

关于国籍冲突小孩18周岁后的问题

有网友提出疑问,孩子因为国籍冲突没给办理居留许可,出入境时办理了一次性出入境通行证,现在孩子已经18周岁了,是否可以继续在中国居住?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呢?

对于此问题,国家移民管理局回复称,根据《国籍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依法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我国对其持有的外国国籍不予承认。

存在国籍冲突的人员出入境,可向当地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由出入境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国籍进行认定后,依法办理相应出入境证件。有关具体办理程序方面的事宜可直接向所在地的主管部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