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資的聰明策略:花得對,比花得多更重要
近來「教育投資的4個聰明策略」,引起了許多回響,有些客戶針對海外留學高額學費部分,及外僑學校入學方式等,都非常疑惑及好奇,紛紛來電詢問相關細節,本刊特節錄部分內容,提供大家參考,本刊另將專文探討此一現象以及第5項聰明策略。
以下內容節錄自: 商業周刊 作者:陳雅玲 完整內容請參閱商業周刊。
全球教育軍備競賽已經啟動!孩子的教育已經不能不投資,但如何投資才能得到最大效益?關鍵在於:花得對,比花得多更重要。
台北的梁小姐與先生以及一兒、一女,除了中華民國護照之外,還持有台灣邦交國的護照。不是他們打算移民非洲,只因:她要先讓小孩子成為「外國人」,才能讓孩子讀台灣的國際學校。
她找了許多門路,「還有賣假護照的,但我們不敢去買。」後來他們花了三萬多美元,請移民公司為全家四人申請到台灣邦交國的護照。但有了外國籍,還有一段奮鬥路。「台北美國學校很難進,以父母有美國護照的優先,子女有美國護照的次之。」她說,其實台灣的外僑已經不多了,但擁有美國護照、外國護照的台灣人,卻排著隊等名額。
第二熱門的是屬於太古集團的歐洲學校。這個他們也一樣排不上隊伍,三個學期後,兒子終於爭氣的考上歐洲學校。
她算了一下,每個孩子一年除了兩萬美元的學費,還有ESL(英語加強課)學費五千美元,一年保守估計也要新台幣七十幾萬元。兒子光到高中畢業,就共需要五、六百萬元。
這個數字高嗎?看你跟誰比較。若是跟全世界的白領菁英家庭投資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費用相比,這可能低於平均值。根據《經濟學人》的一篇調查專題,早在二○○五年,全球白領家庭栽培子女的教育費用,就已經超過一人三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萬元)。
台灣現場
對教育體制失望 開啟高價私人教改時代
過去,台灣每一個孩子幾乎都跟著教育制度走,最高目標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然而,現在自建體制,不循過去軌道的家長越來越多。
有經濟能力的家長,開始兵分三路:第一條路是送出國念私立寄宿學校;第二條路是留在台灣上美國、歐洲等國際學校,花費最高(可能需要辦移民,幫孩子取得外國籍,才能進國際學校);第三條路,則是進入康橋雙語學校,或薇閣、復興私立中小學,再不然花錢買房子,取得公立新生雙語小學的學籍。
「殊途同歸的是,都在加強英文,最慢到了高二階段,就送到國外念大學。」一位打算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家長甚至說,等大學畢業,再出國念研究所,「那是下下策!」
家長心中的壓力,其實來自全世界。「這是面對世界的問題。」為孩子創辦新竹美國學校的朱家明指出,家長關心的是十年、二十年後,孩子需要什麼能力,才能在這世界生存?「教改讓人失望,我們只能自掃門前雪,尋求脫離。」
楊梅陽光山林社區裡的吳太太有三個孩子,老大讀完私立國中,在大陸經商的爸爸,就鼓勵她到美國讀高中。結果,不但女兒轉進新大陸,進入每年學費高達兩萬美元的寄宿學校,弟弟才國二結業,也飛去讀同一所學校。有了老大的經驗,吳太太已經頗有心得:國二就去,才來得及把英文學好,獲得好的高中成績,這樣大學才有機會進入常春藤名校。
那麼早送出國,要花不少錢吧?吳太太嘆了一口氣,「我們算過,三個孩子都出去讀高中、大學、研究所,保守估計,總共要花五千萬元。」
除了選學校,部分家長還有更高檔的教育投資法。新竹美國學校校務長朱家明讓孩子從小看表演、參觀博物館,安排知性的深度旅遊,「錢是花了不少,但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樣的。」此外,還訂外國雜誌、學小提琴、騎馬,廣義的教育一個月大約四萬元。高中的女兒參加史丹佛大學遠距教學;暑假,她帶兩個孩子到美國上夏令營,一個暑假就花一百萬元。
無法送孩子出國或念國際學校,家長一樣設法用各種管道來進行「私人教改」。補習班沒有因為教改而減少,就是證明。根據教育部統計,二○○七年全國補習班數量是一九九八年的四.三三倍,以升學為主的文理補習班更是五.二三倍,而且補習的主題多樣,除了英數理化、潛能開發、琴棋書畫,甚至社交禮儀,無所不補。台北的小學生,每十人就有七人參加補習,國中生每十人,則有六人向補習班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