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10年:我从心底把加拿大当做家了

原文:加拿大,我的家!( wangsun )

最近周围不少朋友回国短住,回来后聚在一起的时候不免谈一些回国的感受。感觉好的呢往往说国内的城市建设发展非常快,可谓日新月异,有钱人也很多,以前不少老同学都成了百万,千万富翁了;感觉不好的呢则抱怨国内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堵塞让人头疼,食品安全也没有保障。感觉好与不好其实都很正常,感觉不存在对错问题,只是看问题的侧重面不同而已。

我最近一次回国是在07年。当时请了3个周的假期,感觉时间肯定很紧张,那么多的亲朋好友要见面,3个周实在是安排不过来,还有加上倒时差的时间。回国后,的确发现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好多地方都认不出来了,周围好多朋友都买了车,这是好事,但车多造成堵车成了家常便饭,堵车对我来说没什么,让我头疼的是按喇叭的太多,只要在公路上,几乎时时刻刻都有人按喇叭,喇叭设计的目的是让人引起注意,声音自然不会悦耳,单调的高音频让我心烦意乱。

回国时同学聚会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未见的同学刚见面时,自然很亲热,但亲热劲一过,很快就发现大家的共同话题实在不多,酒场上谈的最多的无非是某某同学发财了,某某同学升官了,混的好的同学往往意气风发,混的不好的则灰头土脸,甚至找借口不出席聚会。酒桌上抽烟在国内是很正常的,我不抽烟,也不好意思劝别人不抽,每次赴宴后,衣服上每丝纤维都散发出浓浓的烟味,这让我很是烦恼。

最让我害怕的是酒后驾车,不少朋友赴宴时都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宴会结束后自然会邀请我做他们的车回家,虽然朋友们喝过酒,但碍于面子,还不好意思说害怕做他们的车出事,每次做这样的车都战战兢兢,就怕出个交通事故,回不了加拿大。据说现在国内抓酒后驾车很严,这的确是一大进步。本来觉得3个周的假期太短,没想过没过一半就有了一种久违的感觉:想家了,加拿大的家!

当飞机盘旋在灯火通明的多伦多上空,当朋友驾车沿着401公路送我们回家,心里面这根绷紧了3个周的弦终于彻底松弛了下来,一种强烈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终于回家了,加拿大的家!

家给了我们作为一个生物体所需要的重要感觉:安全感。为什么会有安全感呢?因为在家里,我们紧张的神经会彻底地松弛;为什么我们的神经会松弛呢?因为我们对家里的一切都很熟悉,面对熟悉的事物,心情自然就很容易变得轻松。仔细想想,我把加拿大当成家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我对加拿大的熟悉。

要对加拿大这个新家熟悉,语言文化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不会说这个家通用的语言,每次有当地人跟自己讲英文就紧张,每次需要跟当地人讲英文也紧张,即使你住豪宅,开靓车,也不会给你带来安全感,给你家的感觉;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家的主流文化,你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搞不清楚,那你自然就不会熟悉这个家,面对不熟悉的事物,心情自然就不会放松,不放松的心情就很难产生安全感,自然就很难有家的感觉。

然而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对家的熟悉恐怕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在原居地,我们习惯于学习某某成功人士的事迹,沿着别人已经证明可以成功的路走下去。不过,在熟悉加拿大这个新家这方面,我们可能需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全新的路。在中国历史上,通过技术,投资手段大规模的移民还是第一次,虽然以前也有在南部省份的华人到西方国家打拼,但那时往往是为生计所迫,能在西方国家生存下来就是最大的目标;现在不同了,移民往往在原居地有比较好的职业和生活条件,能在西方国家生活得更好则是很多人现实的要求。既然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差别也大,我们又没有那么多的成功榜样去拷贝,所以我们要勇敢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这可是有历史意义的。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华人移民在遇到挫折时就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的情况。其实这种心态的很大原因是没有真正的把加拿大当成自己的家。当一个人在自己的故乡与别人发出冲突,被别人殴打时,通常会认为是对方本人不好;然而当一个人在外地与本地人发生同样的冲突,被别人殴打时,往往首先会认为是本地人欺负外地人,然后才找那个本地人本身的问题。所以,在我们作为一个异乡人在外地时,心理往往脆弱,敏感,遇到逆境时,很容易认为自己遭到了歧视。加拿大本地人有没有歧视?肯定有,但只要在法律上没有歧视就很好了,我们不能去控制别人的心理。我们能做的是:要做好自己的功课,提高语言和文化能力,熟悉加拿大这个新家,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强大,减少脆弱的被歧视的感觉。

由于在加拿大华人移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在华人聚居的地方给华人相关的服务也越来越完善。在大多伦多地区华人集中的地方,不说一句英文也同样可以把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处理好。然而中文服务的完善是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其实我们应该把完善的中文服务看成是拐杖,当我们初来乍到,语言和文化能力不足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拐杖更顺利地度过不适期,在这个新家生存下来。但拐杖只能利用,不能依靠。如果长期依靠拐杖,以致于拐杖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就是终身残疾了。

前几天在医院做了个小手术,由于自己以前在医疗英文上下了不少功夫,所以在手术中与医生护士的交流上没有什么障碍。不过这对于长期依靠拐杖的移民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在我们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警察,消防员,医生等相关人员的紧急服务。然而可怕的是,在我们最需要用英文的时候,也是我们最紧张,身体最脆弱,英文能力最差的时候。(英文的特点之一是连读很多,这可能是把英文差称为BROKEN ENGLISH的一个原因吧。英文要连读,讲的流畅,咽喉的肌肉要很放松才行,可人在危急时刻,怎么可能想着放松咽喉肌肉呢?)

前一段时间,在士嘉堡的一个停车场,一位华人妇女被一辆倒退的汽车撞倒并碾过,造成重伤,然而车内乘客报警时由于不会讲英文,给及时的紧急救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可是生死攸关的时候。本地的一些研究机构做过调查,在移民社区中,很多老人由于语言能力差,结果在心脏病发作时,不能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延误了治疗,造成了不少本可以避免的死亡事故。由于政治上要正确,报导中没有点名是哪个社区,但电视中的背景就是唐人街。我们移民一定要居安思危,不要因为现在可以过得去,就不考虑将来的可能出现的困境。在语言和文化学习中,那可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完善的中文服务创造了温水煮青蛙的效果,我们可千万不要做那只青蛙啊。

由于我们原居地的语言和文化与我们加拿大新家的差别很大,所以这可能是我们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不少华人把语言文化的学习当做一门功课,在课堂上,可以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课后,就完全中文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连这门功课都放弃了。其实,要从本质上提高语言和文化,必须要有24/7(每天24小时,每个礼拜7天)学习的劲头,不要有上课和下课的区别。

回想十多年前,刚刚来到加拿大的时候,那可真是全身心24/7的投入到语言文化的学习中。我家里的有线电视有很多频道,不同的频道有不同的侧重面,而且为了帮助听力残疾的人士,不少频道还有英文字幕。我虽然对很多频道不感兴趣,但通常在看电视时还是不断的更换频道,熟悉生活中不同方面的英文。我虽然听力上没有残疾,但在当时英文听力肯定是有残疾的,所以我经常利用英文字幕去查看听不懂的单词。(当然,英文字幕也是拐杖,只能利用,不能长期依靠)渐渐得,英文的听力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从一开始的一听英文就要竖起耳朵,精神紧张的仔细听,到以后的心情放松,稀里糊涂就能全部听懂。听力是口语的基础,只有能听,才能会说,听力的提高为口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原居地,我们有感兴趣的东西,有不感兴趣的东西。但即使是不感兴趣的东西,别人说时我们也能基本听懂。你可能从不喝酒,但一听茅台,五粮液就知道那是酒;你可能从不开车,但一听到解放,东风就知道那是中国的老牌子。可在加拿大新家,如果你在不感兴趣的东西上一点功夫都不下,就可能有问题啦。别人说了一大堆话,你可能因为没有听懂一个关键的名词而导致整段话都没法理解。这就是在加拿大新家有挑战的地方。对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可以下大功夫;对不感兴趣的东西,至少要了解其中的关键名词。

加拿大的大型购物中心是我当年学习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场所。服装是我不感兴趣的,但我也花些时间在服装店,至少了解主要的品牌和各类衣服的名称;宠物店我的兴趣也不大,但也是我经常浏览的地方,宠物在加拿大家庭生活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至少要了解狗类主要品种的名字,以免别人谈狗,我以为是说人;FOOD COURT是我经常呆的地方,因为会吃当地人的饭是华人移民的一个重要障碍。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叫餐时,心情很是紧张,如果菜单上有个带图的套餐,通常就会按图叫餐,不过一旦服务人员问其他类似调料一类的问题,就傻眼了。为了解决这一重要障碍,我经常会在一个饭店点一个套餐,然后坐在离前台近的地方,将这个店的菜谱看一遍,下一次会换另外一个店,做同样的工作,对我来说,吃饭也是个重要的学习过程,绝对不能白吃。经过一段时间,我对当地的主要饭店及食物有了了解,再到这些饭店进餐心情就很放松了。

很多华人移民经常抱怨多伦多就像一个农村,没什么娱乐,实在是无聊。其实,多伦多是与纽约和伦敦齐名的英文世界3大演艺中心之一,每年有无数的演出在多伦多不同的地点举行。在地铁站有一份免费的报纸‘EYE WEEKLY’,该报主要刊登多伦多地区的娱乐信息。每当周末夜晚,当我们华人聚居区的马路上人车稀少的时候,DOWNTOWN却是像中国的闹市一样热闹。多伦多每到夏天要举行各种各样的节,有希腊的,意大利的,加勒比海的,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不同的节。来加拿大的最初几年,我经常穿梭于不同的节,了解不同的文化,收获很大。其实不是多伦多不好玩,而是我们不会玩。说到这里,我要提提华人社区的知名人士:赖昌星。想当年赖兄刚来加拿大时,没人知道他是谁,可此兄的语言与文化能力实在是有限,加拿大主流好玩的赖兄均不擅长,实在是无聊,就玩起了他熟悉的娱乐活动:赌博。后来,据说他在赌场赌得太大,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才暴露了其真正的身份,目前虽然仍赖在加拿大,但前途未卜,惶惶不可终日。如果赖兄能踏踏实实的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能力,在加拿大的某个小镇上老老实实隐居下来,想必也会安享晚年的。

生活在多伦多地区的华人在提高语言和文化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多伦多的ROYAL ONTARIO MUSEUM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是个了解各国历史文化的好去处。里面的中国馆的展品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清朝,在中国学中国历史是一本平面的教材,在加拿大学中国历史可是面对真实的展品,效果极好。我刚来加拿大时,该博物馆每周五下午免费开放,而且还有不同社区组织的演出,现在收费了,但只是正常门票的一半。我当时几乎每个周五都要到博物馆去参观,看展品,记单词,单词很快就忘了,下周就再来记一遍。屈指算来,我在ROM呆了至少60次以上。多伦多的ONTARIO SCIENCE CENTER安省科学馆是一个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地方,里面有按学科划分的不同展品,而且还定期更换。在中国学自然科学知识用的最多的是平面的课本,在安省科学馆里学自然科学可是面对有很多互动的展品,这些展品可以把很多深奥的科学道理用浅显的方式展示出来。我们很多华人是理工科出身,虽然知道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但用英文表达出来就很困难了,科学馆是一个恶补自然科学英文的绝好去处。在来加拿大最初的几年,我联续买了好几年科学馆的MEMBERSHIP,一有空就去转转,多学几个专题,多记几个单词。

很多华人移民来加拿大后都陆续购买了房产,但拥有房产和把加拿大真正当家是两回事。买房子是钱的问题,你可以把房款一次付清,永远的拥有房子,但把加拿大真正当家却是一辈子需要努力的事情。语言文化的学习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多华人学了在原居地至少学了10年英文,但可以花10分之一的时间就忘得所剩无几。英文学得再好,对我们来讲也是第二语言,我虽不是脑科专家,但我认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人脑中的存储区域是不一样的,当我们逐渐变老,开始忘事时,首先忘掉的便是第二语言,最后如果能发表遗言,用的肯定是第一语言。所以我们万万不能松懈,现实的残酷让我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能力,这样我们会对加拿大这个新家越来越熟悉,心情也自然会越来越放松,安全感也会越来越强烈,家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坚实。

我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中第一代移民,我们没有标准的路让我们走,但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多了变成了路,我们要走出一条把加拿大真正当成家的路,让后来人有路可循,可以更容易的走下去。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创造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