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留学移民加拿大指南《我在加拿大的生存智慧-留学篇》第三节:面对现实

这就是我要就读的 学校 吗

海关上的那一劫,在我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何去何从,我有点乱了阵脚。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也已经身处异国他乡,唯有抱定既来之则安之的思想,让自己先站稳脚跟。

我的 寄宿 家庭的女主人Mila是南斯拉夫人,跟丈夫Mario三十多年前到的加拿大。如今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Mila也赋闲在家,就发挥余热,在家办了这个寄宿家庭。Mario是个高级木工,个头不高,和蔼可亲,平时工作,很少在家。两人的英语都带有极重的口音,加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限,开始交流时特别费劲。一开始,我连自己的学校在哪都不知道,通过录取通知书,才找到了学校的地址和电话。由于自己的英文水平太差,就让Mila帮我询问了如何从寄宿家庭坐车到学校。

Mila费了半天的劲才让我全部明白,原来我如果去学校的话,需要先步行20分钟到达附近的Skytrain station(天车站)乘天车大约15分钟,然后转公车大约需要20分钟,最后再步行5分钟。所以如果运气好我需要1个小时左右到达学校,运气不好,公车久久不来的话则需要更久。而且我属于跨区乘车,车票还要更贵一些。

说到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温哥华的 公共交通 。

众所周知,北美的交通以私人汽车为主,但大城市也有较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温哥华也不例外。

大温哥华区的公共交通系统是BC省公共交通体系的一部分,公交公司Translink是由省政府出资运营的。除了这个系统外,还有一些私有交通运行公司,承接郊区和城市之间的交通,这些私有公交系统是量需运转。而政府管辖的Translink公交系统则是要按点按时出车的,就算没有乘客,也必须照常运行。这样的公交系统便于有秩序的交通管理,减少交通拥挤和混乱,也会减少城市里的空气污染。

温哥华的公共交通十分便利,有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海上巴士——也就是轮渡。虽然没有地铁,却有我之前提到的“Skytrain(天车)”,也叫驾空列车。我对于天车的理解是:因为温哥华这座城市空地较多,高层建筑又少,比起地铁来,天车有更多的优越性,比如建设成本低、施工期短、管理方便等。所以在温哥华建天车而不是地铁,也是符合国计民生的明智决策。

空中列车站都设有自动售票机,无人检票,全靠乘车人自觉购票。不过,公交警察会不定期到车上查票,被查出没有购票就乘车的人不仅会被罚款(50到500加币不等),而且还有不良信用记录备案,导致逃票人无法在政府部门(如教育岗位、警察、军职)和一些注重信用记录的公司工作。

有一次,我的一位同学早晨坐车的时候没有买天车票,结果在快下车的时候被公交警察抓了个正着。他不但需要补上此次的票价,还需要缴纳120块的罚款。那位同学就假装自己是刚到温哥华不了解情况,找不到卖票的地方,想侥幸不被罚款,但公交警察慧眼如炬,还是把他揭穿了。无奈的他只好乖乖地交了120块的罚款,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票。

在这样的严肃处罚下,逃票行为就很不值得。现在有些跑繁华市区线路的快线公交汽车也采用不检票上车的制度,为的是节省大家的时间。同样,公交警察也会冷不丁地上车检票。

温哥华公交系统的车票有多种形式,如:零售票(乘客在上公共汽车后在自动购票机上用硬币购买,现行票价为2.5加元)、10张一本的纸票(比购买零售票便宜6加元)、日票和月票。乘客使用普通车票可以在90分钟内(一般超过的时间少于10分钟,司机也会同意你无需再购票上车)换乘同一区域的不同的公交工具,如公交汽车、空中列车和海上轮渡。跨区域就要补差价,非交通高峰时间(周一到周五下午6点半以后、周末以及法定节假日)则无需补交差价。

温哥华市区道路纵横交错,公交线路多而复杂,换车转乘是常有的事。车票的连续使用,确实是一种便民措施。为了鼓励大家购买月票,公交公司还推出了节假日优惠计划。两个成人和四个孩子可以在星期日和法定节日共用一张月票乘车。月票和10张一本的纸票可以在大型超市、7-11便利店,或者彩票售票点以及部分小便利店购买,统一价格,童叟无欺。另外UBC(哥伦比亚大学)以及SFU(西门菲莎大学)的学生可以凭学生证办理U-PASS,享受折扣以及无需补差价的优惠。老人和未成年学生也有优惠月票。

在温哥华乘公交车还有几个窍门,我因为不懂,第一次乘车还差点闹了笑话。首先,这里的公交车在没有人上下车时即便是遇到车站也不会停,所以,乘客如需要在下一站下车,要通知司机停车,但不必用语言,只要拽一下从车头拉到车尾的黄色或灰色绳子,或者按一下车内柱子上的红色按钮,停车指示灯就会亮起来。我当时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秘密机关”,正好自己要下车的车站没人等车也没人下车,结果车没停,我就生生地坐过了站,还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司机到站不停车”。

现在新换的车上有更为先进的道路名称告示系统,公车经过任何一条街道,系统都会将道路名称自动显示在车厢内的电子显示屏上,同时有语音配合。

这里的公交车的车门设计也很特别。开门时,车门上方的绿灯会亮起来,但是如果乘客不走近车门或者走下台阶,或用手推门,车门是不会自动打开的,而门开后又是延时自闭的。所以,如果很多人第一次到温哥华乘公交车,因为不知道这种情况,往往奇怪为什么司机只停车不开门,就冲司机喊:“Back door please!”然后车上的人就会告知“Step down”或者“Push the door”。有些人听了还是不明白,就有人过去踩一下或者帮着推一下。

还有,如果下车的乘客多,车门到时关闭时,需要用手挡一下门上的扶手才能延长门的开启时间,有些乘客不晓得这个技巧,常常被门夹住。

在这里乘坐公交车的乘客一般都有默契,那就是,任何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公车上绝不会出现国内那种乘客胸贴胸、背靠背的拥挤状况,当公车司机认为车上无法再容纳更多乘客时,他们在到站时,停在离车站远一点的地方,只允许下车,不允许上车,不管那个车站有多少翘首等待上车的乘客。

在车站等车的人如果跑过去想上车,也会遭到司机拒绝,请他乘坐下一辆车。如果下一辆车还是客满,对不起,请再等一辆。等车的乘客无可奈何,但是,很少会听到有人骂脏话,老外们只是耸耸肩,无奈地摇摇头。其实,司机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意外发生,这样,也使得扒手和性侵犯者在车上无可乘之机。刚到温哥华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人都很放心地把手机放在背包的手机袋里,露在外面,我还在想就不怕有小偷吗?后来才发现,被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里的绝大部分公交车都配备可折叠式的残疾人轮椅专用通道,方便残疾人的轮椅进入车厢。如果有残疾人乘轮椅上车,司机会将折叠通道放下,让残疾人优先上车。然后,司机有责任请车前方残疾人专用区的乘客把座位腾出来,将椅子折叠起来,再把残疾人的轮椅用车上的专用安全带固定好。车头外部,还设有自行车托架,可以托起两三辆自行车,方便骑自行车的人改乘公交车。所有公车前排设有10个左右老幼专座,很少会看到年轻人坐在上面。

介绍完公共交通,再回到我的故事。

初到温哥华,不喜欢陌生感的我便使出浑身解数来了解这个城市的一切,包括学校、生活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寄宿家庭里除了我之外还有3个中国留学生,我便利用吃饭时的短暂时间,同他们聊天来获取信息。

从他们口中我得知,一般中国留学生通过国内中介申请的学校都是私立学院或者社区学院,大都提供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课程以及大学转学分课程。ESL是专为英语为非母语的留学生所开设的语言课程,许多大学和社区学院都有这类语言课程。大学转学分课程(Transfer Program)学期为1~2年,程度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修完这些课程后,可以转入大学,继续攻读二、三、四年级的课程,最后获得学士学位。

海外留学生,尤其是高中毕业生大多愿意就读这类学院选修转读课程,因为通过这种课程过渡一下,入门快,而且不需要考托福或者雅思,但缺点是可供选择的学校相对较少。如果想直接进入公立大学则需要考雅思或者托福,达到要求后方能申请大学。通过考雅思或者托福申请大学,可以选择的学校就多了。

我申请的学校便是一家私立学院,有ESL课程,也有大学转学分课程。对于这所学校的信息,我只是通过网站了解了一下。由于签证的问题,我到加拿大的时候已经到了学期的中间,学费也已经交过了,所以我很着急,想尽快地办好入学手续。

到达后的第三天,我便带着地图,带着我自己画下的如何乘车去学校的备忘上路了。我不知道自己住在哪,便让Mila帮我在地图上标记出来,又在地图上找到学校的位置做了标记。早饭后跟着同一位住Homestay 的Kate出门了,因为我连去车站怎么走都不知道,我边走边努力地记着走过的路,学着去按路灯。

加拿大的路灯、行人灯有两种,一种是自动的,一种是需要过马路的人按的。刚开始有几天,我还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只要我一按灯,两边的车全部停下来等我。只有我一个人过马路,几辆甚至十几辆车都等着我,让我很过意不去。后来才知道,加拿大行车都是以人为本,就算你不按灯,只要有人要过马路,车也会主动停下来让路。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晨雾还没有散开,马路上车水马龙,几乎没有行人。路两边的草坪绿得有些不真实,一株株小草顶着一滴滴晶莹的露珠。就这样,从学过马路到学着买票、上下公车,我的异国新生活就这样一点一滴开始了。

转车、等车、蹩脚的英语问路,终于要到我即将就读的学校了。网站上的照片我看过,学校介绍我也还记得,位于温哥华市西区,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教学设备先进,等等。

终于到了,一抬头看到那座欧式风格的建筑,跟网站上的照片一模一样。我开始有一些小小的兴奋,但一推开门进楼,我傻眼了。

这哪里有学校的影子?里面就像个商场,一个个商店和快餐店,还有个大型超市。一种不祥的预感掠过心头,我在心里安慰自己肯定走错了,但是地址是对的,楼也对了,我的学校在哪里呢?

从包里掏出通知书,我进了一家商店,询问店主是不是有这所学校。店主看了一眼说,是在这里,就在三楼。顺着楼梯一路走上去,然后看到了学校的牌子。我的心跟掉进冰窖似的,凉了一半。

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也忒大了些,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温哥华最为古老的私立学院之一,竟只有一层楼那么大,甚至还不如我的小学大。这就是我要就读的学校?我一下子不能控制自己的失望情绪。

我顿了顿神,没着急去办手续,而是在学校的饭厅坐了下来。很多学生聚集在那里,原来是要开一个安全知识讲座,还没开始。据说是邀请了一个温哥华的警察来做讲座。

我坐在那里听大家聊天,原来不久前刚刚发生了一起留学生被杀的 命案 。北京来的一个女留学生,傍晚出门买东西时失踪,两天后有人在湖边发现了她的尸体。凶手没有找到,因为牵涉中国留学生,所以大家都有些恐慌。有的说是仇人作案,有的说是歧视华人,还有的说是只对女人下手的流氓,甚至还有人说前几天有个女留学生也差点被人拽上车,因为拼死挣扎才逃脱。但后来真相大白,杀人凶手是女留学生的男朋友,后来逃逸,至今还在中国逍遥法外,加拿大皇家骑警跟中国多次交涉未果。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安全知识讲座开始了,讲话的是一位华裔温哥华市警,主要内容是让大家消除恐慌,温市警察会努力给大家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夜里不要一个人上街,最好结伴同行;一个人走路最好不要塞耳机听音乐,因为这样有人靠近会无法察觉;如果被抢劫,最好要什么给什么,不要与歹徒纠缠,事后马上报警。主要还有一点就是,即使被偷或者被抢,如果歹徒不动手打人,你不要先动手,否则自己也是犯法。还说这里的歹徒大多是些瘾君子,他们无非是图财,不会害命。有突发事件要报警,要相信警察的能力,不要试图自己解决,等等。

当时我很不理解,在中国都强调大家要见义勇为、正当防卫,可这里怎么让自己做窝囊废呢!但这条法律我倒是记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真的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后面我会提及此事。

当时,警察讲完后,学校的一个生活顾问又讲了一些生活上的事。说到了留学生同居的问题,提醒大家要做好避孕工作。记得她还特地说了一句,女生去买避孕工具也不是丢人的事。以前在中国哪听过这样的话,我坐在那里听着,脸都有点热乎乎的。

这讲座,我没听也就罢了,一听反而恐慌了。因为之前我并不知道那件命案,也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歧视事件。当时命案未破,各种各样的谣言都散布出来,大家又以讹传讹,所有人的心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学校规模与实力的怀疑、对人身安全的不确定使我一下子又蒙了,剩下的一半心也彻底凉下来。现实跟原先的设想差距太大了,我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