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留学移民加拿大指南《我在加拿大的生存智慧-移民篇》第十六节 移民的人生很精彩

我的周边不乏发生在新移民们身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机会迟早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当初被荣女士“忽悠”到爱城的另外一个家庭里的男主人福是主申请人。福是个幸运儿,他移民属于比较理性的那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国外的生活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他是做IT行业的,在国内的时候算是有真才实学的。2000年初来的时候还赶上了IT行业的最后辉煌,来了没多久就在一家小公司找到了一个编程的专业工作。虽然开始待遇不很理想,但已经令我们非常羡慕,对我们也是一种鼓舞。他做事比较稳妥,一步一个脚印,不投机取巧,也不浮躁。等有了所谓的加拿大工作经验之后,他成功跳槽到一家大型公司继续做编程工作,工作得比较得心应手。但随着IT泡沫的破灭,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也让他丢了工作。

福很想得开,有些自我解嘲地说自己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被裁,人生更完整了。他边忙着继续找工作,边安排自己的生活,在领取失业金期间,他太太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让他喜出望外。由于以前工作比较出色,他以前公司的上司帮他介绍了一份合同工作。在加拿大合同工作的性质一般是短期的,公司不提供任何福利,但一般薪水比较高。福高兴地去做了,虽然没福利,但短期收入比较高,很快他就攒够了买房子的首期付款,他买了地、盖了房子。等房子建好了,他又一次因为工作出色而被公司长期雇用,转成了正式工。这下好了,工作稳定了,可以轻松还银行的房屋贷款了。他在加拿大的职场算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运气外,心态很重要。他从小事开始做起,脚踏实地,没有眼高手低,更没有好高骛远,再加上有真才实学,机会迟早是会光顾他的。

在加拿大的职场中,脚踏实地、勇于从底层做起很重要。当年IT行业火暴的时候,大陆移民纷纷投身到这个领域,一时间,各种素质良莠不齐的中国IT “人才”充斥市场,虽然机会仍然比较多,但找机会的人更多,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争夺一个职位,大家各显神通。说实话,很多人虽然是以IT专业的名义移民来的,但都是经过 “包装”的,不是真材实料,来了加拿大只能再去混个文凭证书什么的,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为了吸引招人的公司,所以只能在简历上大做文章了。有胆子大的就大吹特吹,果然真得到面试机会了,接着吹,接着忽悠,无所不知,无所不会,还真被录用了。其实这些人也是冒了险的,打了个 “擦边球”。前面讲过,诚信是西方社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你说你懂、你有经验,人家首先是相信你,只要通过了基本的程序通常会被录用的。另外,虽然招人的条件上写得比较苛刻,但几乎所有的公司、单位,即使再有经验,被招聘后都要接受重新培训,因为新的公司有新的技术和规范,以前的知识和经验只是一个进门的必需要件和以后工作的基础而已。

有了这些胆子大的 “成功”经验之后,在简历中吹牛变得变本加厉,结果害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据说在多伦多,有同胞靠 “吹牛”进入了公司,但真正接触工作后马上就露馅了,面试的时候他说会的现在都不懂,公司只好让他走人了。这样的情况接二连三地发生,自然就引起同行业的警觉,据说后来有公司看见是中国人递交来的简历,直接就扔到废纸篓里,看都不看了,因为已经没有诚信了。

在哪里生存就要遵守哪里的规则。

要面子还是要生存?

荣女士的先生许就没有福的运气好了。他虽然来得早,但一直没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虽然他和荣女士有足够的积蓄,但总不能一直坐吃山空吧。许还是比较积极地在找工作,但一可能是因为眼光太高,不肯屈就;二可能是年纪稍微大了点,以前优越惯了,放不下身价;三是有些虚荣,太讲面子,不太愿意从小事开始做起。这样拖了差不多有一年,终于,在荣女士的威逼下,经过无数次的激烈争吵,许屈就到一个小公司做和本专业不很搭边的工作。许以前在国内是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到了这个小公司看什么都不顺眼,屡次给老板提意见。别说,还真把老板给镇住了,以为来了个 “真神”。后来小公司在中国深圳开展业务,许随老板一起去了深圳,把太太和儿子扔在了加拿大。

放下身价、审时度势才能更快地适应加拿大的生活和环境。很多新移民出国前都有中级甚至是高级职称,但面对现实如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必然会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的确,为什么工程师不能先从技术员做起呢?面子和生存哪个更重要呢?

苦且快乐着

敏是我到加拿大之后认识的,算是老乡吧。他是随太太出国留学然后移民的。敏没有太高的文凭,英文也一般,到了加拿大之后目标比较明确,就是自己开个店。用以前的积蓄,敏买下了联邦政府办公楼里的一个快餐店,主要供应早餐和午餐,客流也比较固定,基本上就是政府办公人员。敏的店基本上就靠他一个人,只是在中午比较忙的时候请一个人帮忙收收钱而已。敏很辛苦,太太长期在日本工作,他一个人带个女儿在加拿大。他每天起早贪黑,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赶到店里准备早餐,早餐完了是午餐,午餐结束了要洗刷收拾,等店里的一切忙完了,可能还要随时去采购紧缺的材料,等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五六点了。回家还要给女儿做饭,做晚饭和第二天带的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一天都在做饭。虽然很辛苦,每天工作差不多12个小时,但敏很快乐,回到家里还教女儿中文,周末还带女儿学钢琴等。其他的娱乐敏也不耽误,滑冰、滑雪、打球、露营等样样通,过得很充实。可有一个问题比较令他苦恼,虽然女儿很乖,才六七岁就已经比较独立,但因为他能陪女儿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加上英文不是很好的缘故,他和女儿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往往是他说中文,女儿答他英文,他稍微多说几句,女儿就叫他 “shut up”(住口)。每逢此时,他只能叹气。

其实这种夫妻两地分居的家庭在中国家庭里比较常见,在我们看来这没有什么问题,哪里有好工作就去哪里很正常嘛,何况更好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钱也是为了家庭嘛。可是这种想法和做法在西方人看来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家庭,那么就一定要将家庭放在首位,为了家庭放弃工作是受推崇的;相反,为了工作放弃家庭就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他们的生活理念。

不是只有读书好才能找到好工作

和枫的认识很有戏剧性,纯属偶然。一次打电话给朋友,可拨错了号码,打给了枫。枫很健谈,我们一下子就认识了。

枫来加拿大比我还早,是小留学生。他在国内参加了高考,但没上大学就出国了。据他讲,他们一起出来的有七八个人,属于被留学中介 “忽悠”出来的。出来后先上了一年的高中,然后才考托福上大学。据说他们一批人是爱城最早的来上高中的小留学生,还因此上了当地的报纸。

枫人比较聪明,但高中读完了,没上大学,只上了个社区学院,也是学IT。他的父母其实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供他出国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好在枫比较独立,自己边上学边打工。那个时候加拿大关于留学生打工的规定比较严,只能在校园区域内工作,而且有小时数限制。为了多打工、多赚钱,枫就打 “黑工”,提供这种工作最多的地方就是中餐馆,于是枫就一头扎进了中餐馆,因为没有任何厨房技术,只能洗碗。

枫比较善于交际,也能 “侃”。在辗转了几个餐馆后,终于在一间当地最大的中餐馆站稳了脚。现在他不用亲自洗碗了,只是负责把别人洗好的碗分门别类地摆好,同时指导监督其他人洗碗。收入增加了,工作也轻松了。枫还干过其他的工作,比如帮助派发各种广告传单等,能赚钱的都干。

靠着一些 “小聪明”,枫费了些周折但也总算把书读完了。运气不错,他先在市政部门找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枫又一次发挥了他善于交际、能说会道的本事,把指导他实习的一个本地老头哄得非常开心,等实习结束了,虽然不是很缺人,但老头特意为他争取了一个工作机会。就这样没费任何周折,没走任何弯路,枫留在了市政部门工作。这是一个非常稳定、收入也不错的工作,令多少人羡慕呀。

事实证明,光会读书、光有好的学习成绩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良好的交流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是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要件之一。在中国如此,在加拿大也同样如此。

在国外要会动手

虽然很多技术移民在国内确实有许多年的工作经验,也不乏企业管理者、高级工程师等,然而到了加拿大很多人才发现,虽然自己有文凭、有工作经验,但要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仍然不容易。

刚的故事是我从网上看来的。刚在国内读的是工科,热能工程专业。移民到多伦多后,先是在咖啡馆打工,经过自己的努力,边打工边考到了加拿大的工程师证书,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工程师。

刚是2000年来的加拿大,当时正是IT泡沫开始破灭的时候,一个工科生在竞争激烈的多伦多要找所谓的专业工作,难度相当大。面对生存现实,他只能老老实实去打工。卖咖啡倒也罢了,刚有心理准备,切洋葱眼泪直流,拿最低的工资也都能忍受,但最大的折磨是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

刚一边打工一边四处发简历找专业工作。在国内时,刚曾在一家德国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任热能调试方面的工程师,有工作经验。很幸运,美国一家热能产品的加拿大售后服务站看了刚发过去的简历后,给了他一份工作,做维修工程师(Service Engineer),工作是为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去美国阿拉斯加的游轮服务。

虽然在国内有相关工作经验,但刚发现,国外的工程师工作跟国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国内,做一个维修项目通常有一个团队,起码五六个人。但刚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属于学院派,一般都能很快地找出问题,但不用亲自动手,团队里专门有一个技术工去做那些技术活。在国外,可没人管你这一套,工程师所有的活都要自己干,而且要立即解决。那家美国公司看了刚的简历,觉得有工作经验的刚不需要再做培训,直接可以上船工作。但上船以后,刚发现,自己确实知道故障机械的问题出在哪里,但是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动手去拆——当然,不能让老板知道这一点,刚能做的就是加班加点,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更大的压力来自语言。虽然在外企工作过,为出国又猛攻过英语,刚觉得自己的英语已经很好了。但是在游轮上工作,要和操多种口音的人沟通,他那点英语水平就有点三脚猫了。不过刚很乐观,人都是逼出来的,在游轮上工作了一年,刚积累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动手能力也变得非常强。

有理论功底,又有了一年的操作实践,刚觉得,应该可以考加拿大的4级工程师了。有这个证,才能找更好的工作。可是,刚了解以后才知道,加拿大的工程师证书不能直接考,要在加拿大上两年的全职课程。他跟学校谈了几次,没办法说服学校,就直接找相关政府部门的人。

加拿大政府的信息是公开的,刚给这个部门里网上公布的每个人都发去了电子邮件,向他们说明自己的情况。没想到,没过多久,那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打电话给刚,约他去面谈。一见面,对方就跟刚说:“你就是那个给我们每个人都发电子邮件的人?”在那个部门,刚成名人了!

见面前,刚做了详细准备,将自己这一年为游轮打工过程中积累的厚厚一叠维修报告整理得清清楚楚并带了过去。负责人像读小说一样读了半个小时,认为他已经符合考工程师的要求,不需要再等2年了,于是亲笔写信给那个学校。写完信,这位好心的负责人还建议刚,找个远程教育的课程读两个月,毕竟加拿大和刚在国内学的东西,有些机械名称、代码可能不一样。刚听从建议,花两个月选择了一个远程课程以后,一次就通过了4级工程师的考试。

考到4级工程师证书以后,刚很顺利地在一家工厂做上了Shift Supervisor(轮班主管),做了4年,把那家工厂的每个技术岗位都干了一遍。感觉自己动手的能力很强了,该学的本领都学到了,也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才换了一份工作,做全职的维护工程师,直到这时,刚才称得上真正成为一名工程师了。这已经是刚到加拿大的第6年了。

这份真正工程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整个生产线都要停下来,等着工程师去解决问题。不过,刚喜欢这种挑战,因为要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问题,学到的更多。在这样的压力、挑战中,刚考下了3级工程师证书。也有人跟刚说,没必要再考了,有个4级证书已经够用了。但刚不这样认为,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内,学科分得很细,偏理论,大学生可能就是去做设计。而在国外,到处是成熟的产品,工程师需要做的就是动手解决问题,注重的是应用、实践。你必须自己准备好,才能抓住机会往高处走。拿到3级证书后,刚又换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石油公司做操作工程师。

刚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为了拿到那个“入门证”,他给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写了电子邮件,明确告诉每个有可能帮到自己的人:我有什么样的能力,我要做什么,请帮助我,请允许我。

动手能力强是一种能力,能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懂得去沟通、去争取更是一种能力,尤其对许多具备一技之长的新移民来说。其实,对于在国内为找工作苦恼的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要把找工作这件事本身也当成一份工作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样样通” 还是 “术业有专攻”

另外一个网上的故事是关于北的,一位冶金行业的工程师。

北说在加拿大当所谓的白领,感觉自己是傻子里的一个。

这里的所谓白领工作,大概指类似于在中国时的专业工作。因在中国时就职的那家美国公司的名头不小,让北有机会先后在加拿大的两家相同业务类型的公司做着与在中国时类似的工作。

加拿大人的崇美又烦美的心理有点儿像日本人。因为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对美国而言地位也不同。如果把英国比喻成美国的大老婆,看着是亲切顺眼,相处是合意可靠,加拿大则仿佛是 “二奶”,时不时还闹点儿小别扭,但又彼此需要,谁都离不开谁。

按说这就算过上加拿大的白领生活了吧,尽管衬衫每天换,但不一定都是白色的。北居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他所在领域的公司有几个特点很像中国的公司。

其一,越大的公司越清闲顺手,说白了,就是越好混。规模较小的公司需要担负的责任更多一些,也更锻炼人,说白了,就是往上爬得更快一些。

北工作的第一家公司是个80人左右的小公司,但是是美国一特别著名的冶金集团的加拿大技术分公司,典型的美国钢铁大亨的 “二房”。在这儿看宅院的是从美国来的一个印度裔美国人,不会说法语,公司年会致词的时候,蹦出一个“笨猪”后,其他均由一个魁北克人恭敬地翻一遍法文。

公司为南美一个冶金项目组成了一个Taskforce (特别工作组),很多都是现招募的雇佣军,因为不像大公司那样有雄厚的技术资源配置和积累,项目控制与分工协作都很混乱,结果就只能靠 “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拳打脚踢。得益于十多年中国的职业训练,慢慢地,北发现他的角色定位在了起草定案审核的位置上,边干边教俩刚毕业几年的本地孩子。尽管专业不变,但因为项目的工业领域不同,小公司的技术积累与参考资料很有限,开始时感觉压力非常大。好在这其实就仿佛兽医这活儿,牛马猫狗,理同方不同而已,所以后来干得也算得心应手。

相对于第一家公司,北后来跳去的公司应该是个“巨无霸”了,其子公司散布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在本行业内每年度的世界排名中,无论是项目合同额或公司综合排名均在前列。很早就听说过这个公司,但来到蒙城才知道原来它的总部就在这里。两轮面试后,北终于打入其内部。

与欧美同类大公司一样,数十年的技术与资源积累,使项目操作程序化,呈流水线作业模式,分工精细,协作紧密。公司资源与项目执行的矩阵化管理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成为一个以固定节奏运转的机械部件。像有人形容的那样,是典型的美国模式:一个或几个聪明人领着一堆傻子干活。

如今,北就是这堆傻子里的一个。不需要你聪明,你只要知道如何做就可以了,有太多的规范与程序文件告诉你该如何做并只能那样做且必须那样做。尝试换一姿势变个节奏,不是个好主意,有时甚至是被禁止的。因为多数情况下,你琢磨的那个姿势和节奏,已经被公司多年的实践证明不是最佳选择,或有效但不经济,或经济但非最优。这活儿听上去很适合上了年纪的人干,还真发现这公司里的年轻人比例不大。尽管北的年龄在中国已然被“美眉”们归为 “老男人”那堆儿了,但头发、胡子、眉毛都花白得一塌糊涂的Supervisor(主管)夸北有干劲的时候竟毫不吝啬“young”这个词,见面就“boy”地叫个不停,这让北窃喜的同时也大有不被承认为老手的郁闷。也是,和这些爷爷辈的老厮们混在一起,北也只能是个boy。

其二,与中国的大公司很相似,这里的公司论资排辈的现象也很普遍,这或许是专业技术类公司的规律。但美国公司似乎稍有不同,项目经理或许通常会是个老油条,但在大型的项目组管理中层里会有很多年轻面孔。

其三,与中国的国营大公司一样,在人员招聘方面,这里的公司也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公司的员工内部信箱里经常能收到一些需要职位招聘的邮件,希望员工推荐,而这些职位招聘信息一般在公司的公共网站上是看不到的(有统计说,加拿大招聘的职位,有70%是这种,另外30%才是对大众公开的)。通常这类邮件只有法文文本,而不像其他通知公告那样同时有英法两种版本,或许这也是蒙城魁北克省(加拿大主要讲法语的省)的文化之一。

和中国提倡的 “多面手”不同,这里更多的是需要 “专家”。

用生命谱写的爱

管和刚一样也是学热能的国内工程师,但却没刚那么幸运。他选择了别样的人生。

管选择了我现在居住的阿尔伯塔省的南部城市卡尔加里作为落脚点。管来卡尔加里前,没有任何同学、朋友或熟人在那里,之所以来卡尔加里,是因为在国内买机票来加拿大前看到《参考消息》说,通往卡尔加里北面的一个小镇的路上挤满了美国石油公司的卡车,联想到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会促使石油价格上涨,卡尔加里应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所以他决定先到卡尔加里。

不像刚是单身来的,管是和太太孩子一起移民加拿大的,有一点积蓄,但必须尽快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才行。管对生活的态度很积极,虽然有时候感觉有些莽撞,但他很勇敢,敢闯。比如一天,他闯进政府的移民辅助机构告诉印度裔接待员说要立刻见一个会讲普通话的人有重要的事情要谈,当然是被人礼貌地拒绝了,他不死心,央求人家说,10分钟、5分钟、2分钟也行,但还是被拒绝,因为他没有预约。然后他干脆说,就2分钟,找一个讲英语的人吧。终于一个不需要预约的白人女士出来接待了他。他严肃地对人家说,他是史密斯热水器公司的工程师,有资格确定热水器的安全问题,目前,卡尔加里的热水器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他还故意夸大了一些问题的严重性。他告诉那位女士说:“你是第一个听到我汇报的人,因此有责任立刻采取措施,让我尽快投入工作以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我要说的重要的事情。”其实就是想人家帮他找工作。白人女士听了他的陈述后有些紧张,但很快就镇定下来,然后介绍管去消防队汇报。管想,当一个消防员也不错呀,没想到,消防队同他周旋了半天,又把他推到了煤气公司。好在这是加拿大,没人会把你当成疯子,在哪里都是客客气气地被拒绝。管的勇气可嘉。

乱闯还真闯来了机会。管每天在外面乱闯,练习英语。他推开每一个能推开的门,告诉每一个他见的人说他正在找工作。有一次,一个黑人说他像是从美国来的,意思是太没礼貌,因为他都是没有预约就硬闯进来。终于,一个管认识才两天的越南华人听说他在找热水器方面的工作,马上介绍了一个白人老板给他,并且让他第二天就去面试。5分钟完成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个面试,管做了自己的本行,热水和供暖系统维修。他幸运地在拿到工卡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工作了。严格地讲,没有工卡在加拿大是不能工作的,管应该算是最快找到工作的大陆移民吧。

管开始和一个德裔搭档,每天开一部维修车到处转,聊天中,管除了英文进步快外,还知道,搭档赚的钱只比律师和医生少,让他既羡慕又憧憬。工作的认真和努力让管赢得了老板的信赖,试用期一过,管开始独立工作了。但很无奈,这个行业是有季节性的,过了圣诞节后就没工作了。500个小时之后,管被解雇了。

管后来又换了许多工作,他很想得开,只要能多赚钱、自己能干的,他都敢于去尝试。他后来又多生了两个孩子,家庭的责任和压力让他不能不去 “闯”。管也是一个热心的人,因为有技术,经常帮助同胞解决一些麻烦。

因为阿省是石油产地,和石油有关的行业工作最多,工资也高。管后来学了最高级的驾照,去给一个石油公司开油罐车。这是一个比较稳定又高收入的工作,当然也有危险,而且经常在外面跑不能回家。

很不幸,在一次工作中,在一个高速公路和乡间公路的十字路口,一辆面包车从侧面撞到了管的油罐车,引起了大火,管当场遇难。
为了爱,对亲人的爱、对家庭的爱、对生活的爱,人们可以付出许多许多。管的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一路走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