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留学移民加拿大指南《我在加拿大的生存智慧-移民篇》第十节 公务员要移民
移民的心态
改革开放后,大陆的人们才真正开始有机会了解国外的世界。刚刚开放的中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环境、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及其他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这种差距震撼着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心。许多人不禁由衷感叹,国外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活方式。因此,出国、移民到国外成了许多人的梦想。
连载:《我在加拿大的生存智慧》
按照年代划分,移民一般可分为这么几种:
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主要以家属团聚、留学和访问学者为主。那时候主要的移民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还没开始实行技术移民这一计划,能够移民的都是幸运儿。不知道他们确切的移民原因,但我想,当时的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巨大差异是他们决定留在那里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移民应该算属于中国的精英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经过自己的努力、 勤奋加聪明获得了所在国家的学位。毕业后,又经过几年奋斗,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同时也逐渐适应了国外的生活。但这些人的脑海中一直保存着出国前中国的样子,所以他们觉得自己那时所做出的移民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因此,这部分移民中发牢骚、不满意移民生活的一般比较少。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这个阶段技术移民刚刚开始,最开始能够知道这一消息的一般是外企人员和大城市的文化阶层。这些人接触外国的机会很多,而且对发达国家的生活比较憧憬。他们知道,如果想实现他们所憧憬的生活,移民是一条捷径。我在国外认识的许多人就是这样,放弃了国内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抱着近乎幻想的憧憬在2000年前后来到了异国他乡。但现实是残酷的,再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幻想破灭。很多人移民时已经接近或已过中年,他们面临着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压力,还有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的精神压力。有些人承受能力不强,在短时间内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我认识的一对夫妻原来都是国内某省某国有银行的员工,其中男的还是银行里的部门经理,但来了加拿大之后,极其不适应,加上巨大反差带来的精神压力,刚一个星期,男的就因急性肝炎发作而住进了医院。这部分移民一般对现在的移民生活普遍感到失望和烦躁,但碍于种种原因,比如孩子已经适应了国外生活等而不能回头,所以牢骚也比较多。
3. 2000年以后。大规模的技术移民开始,每年有差不多三五万移民到达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高峰的时候,据说每天从中国上海或北京飞往国外的飞机上,一半以上是新移民。这些移民的成分比较复杂,什么阶层的都有。上至博士教授,下至伪造文凭或工作经验的普通老百姓。随风的、盲从的,应有尽有。地域分布也非常广,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镇都有。
我听人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从某小城市移民来的公务员,到了多伦多后和许多新移民一样,临时住在了也是由移民开办的新移民接待中心。晚上在和其他新移民聊天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看城市地图,上面有Ontario(安大略省,加拿大东部的一个省,多伦多、渥太华都在这个省)的字样,这位公务员面带微笑,谦虚地问:“Ontario是什么意思?” 其盲目移民的心态可见一斑了。在这随大流移民的热潮中,形形色色的移民公司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早期的移民公司,很多都是由更早期的移民回国经营的。他们看准了这一商机,拼凑几个人,借用某个大公司或律师事务所的招牌,立即回国招揽移民生意。办公司赚钱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他们明知道国外并不是遍地黄金,明知道移民可能会带来身心的震颤,但他们就是只字不提,大谈移民的生活多么美好,以至于有很多移民大骂移民公司“骗子”。我在国内办理移民的过程中,曾听过一些移民公司的讲座,其中几个都是操广式普通话的人做的,不说有多不专业,甚至连英文都不会讲,怎么可能帮你办理好移民呢!记得有一次,一个公司邀请了一个从加拿大回来的人讲国外的生活体会,顺便介绍基本生活状况。在介绍刚到国外怎么找工作的时候,记得他用广式普通话说,很容易的,他刚到国外的时候,一下飞机就找到两份工作,一个是在餐馆帮厨,一个是在牛仔裤厂洗牛仔裤,非常容易。其实仔细想,他的经验对绝大多数技术移民来说应该不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我相信大多数技术移民是有真正学历和国内的工作经验的,去了加拿大当然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专业工作,而不是像广东东莞的打工仔打工妹一样,一头扎进工厂了事。尽管加拿大最短缺的正是这样不需要太多技术的劳动力,这是后话。但就是这样不入流的、普通话都说不太清楚的人的 “忽悠”,就足以让许多爱赶时髦的人头脑发热而上了对有些人而言非常不合适的移民 “贼船”。我后来在香港等待移民面试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原任职于北京某国有企业的帅哥侃爷,他英文很好,却信誓旦旦地和我说:“我到加拿大就去帮厨了,一个月2 000 多加元,甚至还包吃包住,净赚呀,多爽啊。”多么 “狂热”的移民热潮时期,连北京侃爷都被忽悠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波移民潮中,政府公务员和国企人员身份的移民较少,绝大多数移民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或行政人员,或者是大学教师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收入中等偏下,没有享受到“额外”的利益或待遇,并对他们当时的处境感到不满,但没有能力改变,便寄希望于出国能解决他们面临的诸如生活、人事关系紧张等问题。他们也普遍有一种认识:国外一般注重个人能力,人事关系相对简单,只要你在专业上有能力,即使其他方面差一些也一定能被重用。实际上,如果真正了解了国外公司的运作方式,你就会知道,这其实是误解,后面会具体介绍。
有人把2000 年后大量心态不平衡的移民细分为以下几种 :
1. 曾经在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的移民
他们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都不错,但普遍对国有企业的用人、晋升制度不满 : 认为其工资太低,和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 ;还认为自己没有被提拔的原因是人事、组织部门任人唯亲的结果。他们一般很少检讨自己本身的问题,总是幻想换个部门、换个企业就可以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当得知有移民这样的“好事”时,不思考去了外国会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解决我目前困境的机会来了”。于是就满怀希望地放弃了对他们来讲本来已经很好的一切,拖家带口、背井离乡来到了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理想的“天堂”。
2000年初的西方国家,尤其是像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衰退,加拿大当时的失业率高达13% 。很多当地人都很难找到工作,何况这些空抱着梦想、英语综合水平只相当于当地人小学水平、对当地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的新移民呢!那时,找份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为了生存,他们不得已放下身段,只要能挣钱糊口做什么都行,比如去中餐馆打工,拿最低薪水,到田地里捡土豆、捉蚯蚓,做装修小工等。就是这样的工作,也是说没有就没有。我周围的不少朋友在那段期间,夫妻吵架成了家常便饭。生活的压力、心理的落差时刻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梦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
后来几年,随着经济的好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找到了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生活的压力逐渐减轻,按说是实现他们“理想”的时候了,但中国人的根本问题——语言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了。在这里,你想在公司得到晋升,良好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沟通能力的基础是语言能力,而这恰恰是他们的弱项之一。看到同事们在公司会议上侃侃而谈,你插不上嘴甚至听不明白,你得到晋升的机会就非常渺茫,只能干一些基本的技术工作,心理的不平衡油然而生:“凭什么他们业务能力没我强就可以晋升,而我不能?”再加上近几年回国看到的和听到的 : 同学们都当官了,挣大钱了 ,回来后心里更加郁闷。因此,回顾美好的过去,发泄对异国他乡的不满差不多成了他们每天的一项工作。
2. 来自大城市的某些移民
咱们中国人一直有地域的概念。出生地也许会影响你的整个人生。比如城里人和农村人,他们都是中国公民,但所享受的一切却有天壤之别。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怪现象: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小城市的人等。来到国外后有些移民心里仍存有这种地域观念。当原来来自中国大城市的人看到曾经在中国不屑一顾的农民和小城市的人比他们“混”得好时,就有一种酸葡萄心理,“在中国时你那个小地方算个狗屁”,“老子在国内的时候可混得比你强多了”。在这里又不能公开说,只好偷偷地说,心里的郁闷劲儿可想而知。
移民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无论是否达到了当初移民的目的,都是自己决定的。一个自信、负责的人不应当怨天尤人,更不应该把自己面临的问题迁怒于所在国。